首页> 全部小说> 小说推荐> 衣冠南渡:(番外)+(全文)

>

衣冠南渡:(番外)+(全文)

司卫平著

本文标签:

小说叫做《衣冠南渡:(番外)+(全文)》是“司卫平”的小说。内容精选:“衣冠南渡”是一场文化战争。南犯的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消解在中原文化、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南下的“衣冠”,则是文化与文明的播迁、散布者。虽然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文化、文明扩张,但也是软实力的外溢。...

来源:ygxcx   主角: 王旷司马衷   更新: 2025-05-19 12:36:20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正在连载中的小说推荐《衣冠南渡:(番外)+(全文)》,热血十足!主人公分别是王旷司马衷,由大神作者“司卫平”精心所写,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王衍吃了一惊,没想到王导要带着全族人去往江东。他问道:“你们去赴任,怎可把一族人都迁往江东?你们这哪里是去当官,分明是舍下祖地另迁新宅嘛。琅邪郡的田亩庄园不要了吗?琅邪王氏的门楣不要了吗?”王导说:“兄长莫急,听我细细说。既然要为东海王和我琅邪王氏谋一处退居之地,仅靠我等前往职所,等于说是水上漂萍...

第12章

王导受了怂恿,干脆和盘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琅邪郡靠近河北,刘渊的匈奴兵时常南下骚扰,加之北方叛乱迭起,一有风吹草动,民心不安。琅邪王如果带走封地的属民赴任,我想也带上族人,到江东再辟出一个家园来。”
王衍吃了一惊,没想到王导要带着全族人去往江东。他问道:“你们去赴任,怎可把一族人都迁往江东?你们这哪里是去当官,分明是舍下祖地另迁新宅嘛。琅邪郡的田亩庄园不要了吗?琅邪王氏的门楣不要了吗?”
王导说:“兄长莫急,听我细细说。既然要为东海王和我琅邪王氏谋一处退居之地,仅靠我等前往职所,等于说是水上漂萍,有牵挂但难有牢靠根基。如若胡人不过大河,琅邪郡祖地还是我琅邪王氏的;如若胡人侵过大河,入犯我琅邪郡,我琅邪王氏一族想退居,还来得及吗?我想的是带着部分族人去往江东,琅邪郡祖地仍留有族人。胡人不过大河,欣喜我祖地安然。即使祖地不安然了,江东之地还有我琅邪王氏的家园,可庇护族人于乱世安身立命。”
王衍捋着胡须,面无表情,像是被王导的大胆考量震撼了,一时反应不过来。
王旷插言:“别说我琅邪郡会受危困,刘渊在河北打得遍地开花,洛阳城保不保得住都是两说。我等先去江东布局,也许有一日朝廷要迁都江东。咱们这一个棋眼盘活了一盘大棋。”
王衍思来想去,没有更高明的办法。他让王敦、王澄出镇一方,也有防范匈奴兵南侵的考量,但他想到的是退守,而没有想到族人该退居哪里。王导的话让他的心里有几分开放,退守一方是战,退居一方是经营,是为了长远计。
王衍感到了眼前这个兄弟的不一般,是运筹帷幄之人。王衍突然间面色晴朗起来,笑着对王导温和地说:“茂弘,我是站在天上看天下,你是站在天下看天下,你看得比我实在。族人不可尽去江东,不能顾此失彼,惹天下人笑话。要留下照看祖业的,如此才能两地相望,彼此照应。”
王衍一番话说完,王导彻底放了心。他心中的一盘大棋在一瞬间活起来,似乎看到了模模糊糊的一片旺盛。
弟兄三人草草用过饭,王导、王旷告辞出门。打马出城东门后,虽然艳阳似火,二人依然兴奋不已,高声大气地说说笑笑。出大谷关,沿着前往汝州、许昌的官道一路南下,两人志得意满地打马狂追前路上的家眷。
五 与时卷舒
王导、王旷带着家眷,几辆牛车缓缓而行,走了三天才到许昌地界。如此走下去,要十天半月才能赶到徐州下邳城。万一遇上阴雨天气,怕是耗时更久。晚间宿在驿馆,心急火燎的王导跟王旷商量,不如自己单骑独行先走一步。他说:“裴盾经营徐州,不知道我南下江东之意图;裴邵安于现状,也无意江东。琅邪王已获任,而我迟迟不到任所,怕他耳根软,被裴氏兄弟左右而横生枝节。”
王旷觉得王导不是多虑。他知道自己这个王爷表弟是瞻前顾后之人,在路上如此耽搁下去,实在让人心生忐忑。裴氏兄弟对南下江东态度不可知,朝廷的任命到了徐州,司马睿大概会六神无主,产生胆怯、迷茫等情绪。如若裴氏兄弟参言说了别的,将来就要多费口舌了。
两人商定后,次日天明,王导便带着一个随从骑快马先行一步,留下王旷率家兵护着家眷在后行进。王导一路快马加鞭,马不停蹄,人不离鞍,三日后便到了徐州下邳城任所。
王导稍作梳洗就赶去琅邪王府,果然见司马睿和裴邵正愁眉不展地坐着,肯定是在商议什么事情。王导进门先行拜礼,祝贺琅邪王获任安东将军。司马睿拉着他坐下,指着裴邵说:“我和长史快愁死了,就等你来拿主意。徐州之兵不能分,我们该如何去建邺?总不能携家带口地连个护卫都没有吧?”
王导不敢贸然开口,想听听裴邵的想法。裴邵倒也实在,说道:“河北之地已是危局,江东也是乱糟糟。即使去到建邺,强龙不压地头蛇,咱也只是个摆设。倒不如安守徐州,不带家眷人口赴任,该去应卯时去应个卯,去也去得,回也回得,静观时局变化再定行动。”
王导问:“这可是裴刺史的主张?”
裴邵说:“是我家兄长之意。”
王导看向司马睿,问道:“敢问安东将军,您又作何打算?”
司马睿扇着蒲扇说:“先是司马说一套,如今长史又说一套,本王全凭你二人辅佐,我有打算也弄得没打算了。”
王导委婉地说:“上命不可违。”像是给司马睿提醒,又软软地否决了裴邵的说法,“如若建邺去也去得,回也回得,安守徐州,那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安东将军形同虚设,江东之地必是鞭长莫及,东海王和裴妃的用心就白费了。”
裴邵有些意外,问王导:“东海王和裴妃如何看待此事?”
王导不遮不掩地说:“上次请托长史给东海王进言,可惜长史见裴妃时只说了大概。那日我去你府告别,问嫂夫人可否有书信捎带给你。巧遇裴妃在你府上走亲,就召我过去问话。我便将心中所思所谋和盘托出。裴妃和东海王都是登高望远之人,看出江东之地的价值,才肯用此策。且裴妃知道东海王看重琅邪王,又有裴氏和我王氏辅佐,将江东当作将来倚重之地。尚不待我出京,已闻知东海王为琅邪王请旨任安东将军。卑职不敢在京城多留,星夜兼程赶回来。知道安东将军要开府建衙,正是用人之际。族兄王旷对江东之地甚是了解,便将他召来效力。他与家眷随后就到。”
明明是王家兄弟在奔走,可王导说来说去竟都成了裴家的事儿。裴邵本来想要推诿,如此便不好再说安守徐州的话。但他想到自己也要一起到建邺去,便主动邀王导同去刺史衙门见其长兄裴盾,想分一些兵备军马带去建邺。
裴盾是胸无大志之人,见到王导颇有几分抵触。话里话外埋怨王氏子弟,疑心琅邪王的任职是司徒公王衍使了手脚,想把裴家和琅邪王排挤出徐州,以便王氏独占琅邪之地。
王导也不辩解,待他一通牢骚过后,心平气和地讲述了前后事体,说:“此事不可冤枉我家兄长,是族兄王旷与东海王私交甚密,先说于东海王。裴妃又为此事问起,在下才如是说了前后利害。虽然事关我王家,但我王氏满门决计护持琅邪王一同南迁。这分明是让出琅邪郡,怎么能说是排挤裴家?眼下,在朝中运筹的是东海王,他也是为自己拓展腾挪之地,实际下江东还是为了他更关切的徐州。胡人南下,直击徐州,二王之封地必将生灵涂炭。东海王也知道,取江东是为自己留下退路。此时不盘算,事到临头必悔之晚矣!”
裴盾听王导说起东海王和裴妃,面上就有了几分安然,但还是捻着胡须一脸正色。待王导说清楚去留,知道是屈说了王家。反正都是为了东海王,心里踏实了许多,才现出和顺的笑脸。他故作不解地问王导:“你王家真要随同琅邪王吗?是只带上家眷,还是满门南迁呢?”
为了彻底打消裴盾的疑虑,王导轩然表态说:“如若琅邪王赴任建邺,你裴氏可安守徐州,我琅邪王氏族人情愿舍弃祖地,携家带口随往江东鼎力相助,不落裴公口实。如今时局乱象丛生,已由不得你我两家相互猜忌。既然东海王有此安排,那就是裴、王两族与两家王爷捆绑在了一起,休戚与共,荣辱同担。”
话说到这份儿上,裴盾的小肚鸡肠已失了体面。世家子弟讲究的是为人阔达、潇洒放逸,标榜有高士之度。面红耳赤的裴盾朝着王导拱拱手,说道:“你我世家通好,如今更是唇齿相依。既有旨意遣琅邪王南下,王氏诸贤又甘愿前往辅佐,所需的兵备军马、吃喝用度,开列出来,我将鼎力相助。”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8475

《衣冠南渡:(番外)+(全文)》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