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结局+番外+完结(范应元宋丹丹)免费小说完结版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结局+番外+完结范应元宋丹丹
小说介绍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结局+番外+完结》是网络作者“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创作的小说推荐,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范应元宋丹丹,详情概述:人生在世,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固然很难,但做到深藏功名更难,进也难,退也难。所以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进退两难的状态中,道家思想根本不像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逍遥自在、缥缈玄幻,而是充满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潜藏着独到的自我修炼功夫。这种功夫就体现在不执拗,不自私,不占有,知足常乐,释然超脱。在这一章中,首次...
第2章
这一连串的相反相成的联句,其实也就说清楚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道理。这段话,是老子对自己无为思想的郑重概括。无为,是不妄为不强为,是顺其自然而为,顺其事理而动,顺其本性而行。为什么“无为”,因为自然在“为”;为什么“不言”,因为自然在“言”。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万物成长顺遂而不把持主宰,万事成功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这也实为强调一种沉稳和谦逊的态度。
在老子看来,人不能久居功劳簿的,如果一味居守昨日之功,则功劳也会变为罪过。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历史上我们常见许多帝王将相因为欲望膨胀、因为争功劳地位而相互杀戮。生活中我们积极进取固然没错,但很多人会固守过去的成就,不肯俯首屈就,不能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而刚愎自用,这些都是居功不退而带来的伤害,不懂得无为之教而导致的失败。因此,老子强调,人迟早要“退”出事功的世界,就看你会不会退出、如何退出。圣人退出事功的方法和原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顺其自然,行功成身退之举。人生在世,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固然很难,但做到深藏功名更难,进也难,退也难。所以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进退两难的状态中,道家思想根本不像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逍遥自在、缥缈玄幻,而是充满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潜藏着独到的自我修炼功夫。这种功夫就体现在不执拗,不自私,不占有,知足常乐,释然超脱。
在这一章中,首次出现了“圣人”一词。老子所谓的“圣人”是一种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我们常说的众人并不是一种阶级性的划分,圣人只是在自觉的活动中比众人先走一步,世间万物各呈己态,圣人仅仅是从一旁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丰富的内涵。关于圣人的定义,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所以当我们让出、退出自己的事功时,我们就自由了,就不为“名”“利”所束缚,也就是通常百姓所说,人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摆脱了名利功利,人才能真正进入自由状态。因而,“自由”可理解为道家的最高境界。
本章老子通过经验世界中的各种对立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强调人在面对这种转化时的危机感、紧张感和历史感:有无可以相生、美丑善恶可以转化,这些是老子对人生采取的一个观察的视角。从这个角度看待人生,老子强调要能够“不居”,能够“退出”,表面上看貌似有些消极,但道理上是能讲通的。世俗之人,一生是求生、求名、求利,忙忙碌碌,到头来有可能丢失这一切;圣人则反其道而行之,顺其自然,减损欲望,不恃、不有、不居则无可丢失,更接近于道的境界。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历史上,不少人把《道德经》视为“君王南面之术”,认为它讲述的是统治者的治国之道。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就是《道德经》中多处提到的“无为”命题。何为“无为”?“无为”为什么会被认为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我们在本章中寻找答案。
自古,名与利相连而生,不管是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还是当今时代,名位引起人们的争逐,财货激起人的贪念。在名利的诱惑下,巧诈伪作的心智活动就层出不穷了,这是导致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老子在第三章首先便提出了“三不”主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贤能”是先秦时代的公共话题,一般都从正面理解,但老子对于当世贤能的动机表现和世人的态度都相当警惕,甚至予以否定。
为什么呢?你看,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所谓“贤能”,一般来说,指的是领导者既有比较高的品德,又有比较强的才能。从春秋战国时代以后,贤能政治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而论,贤能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设计,既可以指向君主,也可以指向臣下。指向君主时,往往带有理想的色彩。因为贤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但不管是不是贤能,君主仍然是君主。指向臣下时,就要现实得多,可以定作选拔使用的标准,有则用,无则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都在网罗人才,重用贤士,高度关注并以不同方式参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诸子百家,对由什么人来治理社会同样高度关注。但是对贤能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态度。
相对而言,儒家更重视的是贤德。早期儒家对“德”的强调,是因为人才往往出身低贱,在突破等级藩篱以求获得任用时,“德”起到了关键作用。孔子虽不特别注重贤士,但却标榜“君子”;孟子强调“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荀子强调“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他们都提出发挥贤士和能者的作用。
墨家“尚贤”,虽然也重视“德”,但更强调的是以实际才能突破出身的局限,让底层贤能之士尽量受到重用,同时不回避“利”的追求,强调相应的尊重与报酬。
至于法家,首先强调贤者不可挑战君主集权,否则就要坚决打击。同时,法家相信“德”不可信不可靠,君主只能利用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利用赏罚的手段,让各种人才的能力全面充分地开发出来。因此,在法家这里“贤”与“能”往往指的都是能力,不需要和“德”联系起来。
而老子所讲的“不尚贤”,未必直接针对墨家的“尚贤”。因为“尚贤”之说很有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话题,只是墨家将其上升为一大主张。至于“尚贤”的内涵,西汉时期的河上公的解释是:“‘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把“贤”者认定为是华而不实、“去质为文”的浮夸之士。对于“不争”,河上公的注释是“不争功名,返自然也”。这就把“尚贤”理解为不看重实际才干,而追求那些徒有虚名的东西。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结合下文来看,“贤”指的是那些会激发人心欲望、导致社会竞争的智者。在这些欲望里,当然包括功名之心,但实际上所指范围可能更广。
在老子看来,推崇“贤”者的后果,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天下的乱源越难平。因为,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矛盾,而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过分的贪欲和过度的“有为”。所以,老子在思考如何解决社会矛盾时,不是依赖“贤”人、“智”者的智慧和才能。在老子看来,精英不但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而会增加某些新问题,尤其他们片面依靠某种制度措施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可谓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与其做加法,不如做减法。“无为”和“反智”就是减法,消除争竞之心,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讲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则历史故事,这是南宋名儒张南轩和宋孝宗的一段对话。宋孝宗言:“难得办事之臣。”张南轩对曰:“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晓事”,也就是咱们现代语中“懂事”的意思,张南轩对宋孝宗建议要起用懂事的人,并非只用能办事而不懂事的人。贤且能的人才固然难得,但贤能之人又具有高明晓事的智慧,不炫耀不标榜,懂得因势利导更为难得。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便更容易明白老子立言的用意了。
接下来,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之所以“难得”是人为地赋予了它很大的价值。价值抬得越高,诱惑力就越大,有贪欲的人就会想方设法想要得到它,强者诉诸武力,智者诉诸谋略,不安分的人靠偷靠抢,无论是明夺还是暗取,都是祸害社会的行为。老子所指的“难得之货”不但是“奇货可居”的大货,而更多地指向权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欲望是生命存在的动力,它包括生存和生活的一切需要,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贪欲往往是纷争的来源,因此老子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具体说来是通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途径,使人心灵开阔断妄想思虑之心,满足人们的温饱需要,引导人们不断削弱和减少偏执,并使人们体魄强健,能够自立自足。
在这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中“心”与“志”指的是人的意识及心理,而“腹”与“骨”指的是人的躯体及生理。我们在前面讲过“无”和“有”是万事万物的两个方面,就人体而言,“心”与“志”属于“无”的方面,也就是精神方面;“腹”与“骨”属于“有”的方面,也就是物质方面。所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一虚一实、一弱一强正是辩证法的两个方面,讲的是心与身的和谐,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我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虚其心,实其腹”重点强调的是关注民生,在当代社会有明显的务实性。
紧接着,老子提出“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无知无欲”并非老子的一种“愚民”政策,在这里,“无知”的“知”是与“智”相通的,是指机关算尽的小心机小聪明;“无欲”的“欲”既指贪婪的欲望,也指有意为之、刻意孜求的人为过程。所以“无知”便是消解巧诈伪作的心智而保持心态平和,“无欲”便是消解贪欲的扩张而保持纯真朴质。这样,人们心态平和,欲望寡淡,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轻易妄为,天下安定,自然就是“无为而治”。在这里,“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的意思。“为无为”,首先是要为,然后告诉大家怎么去为;“无为”就是不妄为、不强为,按事物的本来规律去办事。因此,“无为”的“为”也就和违背的“违”意义是相通的。
总的来说,“节欲”和“无为”是本章的主旨。智巧和贪欲犹如缰索让人不得自由,消解智巧和贪欲是实现无为的前提,无为意味着国君对民意的顺应和引导,引导百姓过上一种质朴纯真、清净恬淡的生活。所以老子希望我们不要沉迷在名利的世界里面,应看清物质的本质,重视内涵,重视心灵品质的陶冶,重视心灵的富有。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宋丹丹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提出内涵独具的“道”的概念,阐述认知“道”的基本方法后,老子在第四章紧承第一章所提出的“道”的概念,从认知“道”的角度,对“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道”是虚空的,但用起来却无穷无尽。深邃悠远啊,真像是万物的主宰;幽隐混沌啊,似无而又实有。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了。
陈大明作为对道体的描述,第四章比较抽象,我先作一下串讲。
开首一句的“道冲”:“冲”的古字是“盅”,是古代用来盛酒或茶的器具,外观精美,中间是空的。老子用“冲”的中间虚空,来形容冲虚、冲淡深远,有虚、空无的意思。老子在这里说的是“道冲”,是用“冲”来形容“道”的空虚无形,是对“道”本质形态的描述。同时,“冲”又有涌摇、交荡的意思。也就是说,“冲”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虚,而是充满涌摇、交荡的“无物”。这种看似“无物”的状态,实际上包含着“有物”,与老子提出的“无”中蕴含着蓬勃生命力的含义是一致的。
用之或不盈:盈,满、达到极限。不盈,不满、没有极限,指无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思。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6492】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