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全文免费范应元宋丹丹最新完结小说推荐_最新更新小说《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全文免费(范应元宋丹丹)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全文免费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全文免费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

本文标签:

小说推荐《《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全文免费》是作者““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范应元宋丹丹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道德经》一书,不讲历史人物,不讲历史事件,老子喜欢用隐喻的方式说明道理。...

来源:ygxcx   主角: 范应元宋丹丹   时间:2025-05-11 12:40:15

小说介绍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全文免费》这部小说的主角是范应元宋丹丹,《《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全文免费》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小说推荐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两位思想文化巨人均表达了对“水”的观察和体悟,这种巧合太耐人寻味了!水,承载着中华民族或阳光明媚、生机勃发,或阴霾密布、腥风血雨的记忆。远古的人类,逐水草而居,一步一步地从蒙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长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圣哲老子的童年在涡水岸边度过,他终日与小伙伴在水乡泽国嬉戏...

第6章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最早的道家文献《太一生水》,开宗明义提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强调水生万物的能动作用。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缘故,多次向老子问礼求道的孔子也善于观水,并以水德比拟古之“君子”的形象。《荀子·宥坐》记载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非常生动:
孔子正在观看东流的水,子贡问孔子:“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所作为,像德;它总是流向低下的地方,曲曲折折必定遵循这个规律,像义;它浩浩荡荡而永不停息,像道;如果决口使它畅行,它奔流而泄就好似回应响声一样,涌向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惧怕,像勇敢;它注入低洼处必定很平,像法;将物体注满而不用刮平,像公正;它柔弱得能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像明察;物体放入水中冲洗后,就变得新鲜洁净,像善于教化;它千回百折必定向东流,像意志。所以君子看到大水一定观看。”孔子向子贡阐释了水具有九方面的特性,其中明确指出水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奔流向前,很像“道”的性状。
不妨把孔子对水的九方面体悟,看作是对老子水之道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孔子意在教导弟子们学习体悟“水”的道性和德性,以进入“上善若水”的“圣人”境界。两位思想文化巨人均表达了对“水”的观察和体悟,这种巧合太耐人寻味了!
水,承载着中华民族或阳光明媚、生机勃发,或阴霾密布、腥风血雨的记忆。远古的人类,逐水草而居,一步一步地从蒙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长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圣哲老子的童年在涡水岸边度过,他终日与小伙伴在水乡泽国嬉戏玩耍,从水中悟出了许多人所观察不到、思考不及的东西;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每隔12秒钟滴落的一滴滴水,分明是一个个逝去的冤魂的诉说,是中华民族缅怀死于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同胞的热泪。隐含在水中的记忆,中华民族将永志不忘。
水,开辟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主席以高远的目光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诠释了“上善若水”新的含义,他说:“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举行这个晚宴,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真正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在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务活动中引用《道德经》的话传播老子“上善若水”理念,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以老子思想为主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总之,老子在第八章通过对“上善若水”的阐释,揭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质,水性就是“道”性,水德就是“道”德,要把“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性、水德落实到人生修养、社会治理层面,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把握“七善”,以“不争”,实现和维护没有怨咎的和谐秩序,从而赢得美好的人生,收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成效。
(撰稿人:陈大明李晓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在上一章中,老子用“上善若水”四字来形容人的善良品德与水的流动这种有机结合体现出的最美好的人格修养。由水,想到了做人,顺着这个思路老子继续发挥,通过天地之间保持着自然平衡的道理启发人们为人处世要懂得收敛,不可锋芒毕露、自恃而骄,功成名遂,退身于外,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
本章可以称得上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劝世文,主要讲述节制、谦让和退隐的重要思想。本章的大意是:持有太多的人,不如适可而止;若刀刃太锋利,锐势难以保持;金玉满堂,无法一直守住;富有且骄横,就会自取祸患。老子通过生活中的四种现象,向我们阐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强调明智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是符合天道的道理。
凡事皆有度,物极则必反。孔子在《尚书》中也曾提到“满招损,谦受益”的济世良言,直到现在我们还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把持的东西,总是希望越多越好,就像往杯子里不停注水,水最终会溢出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忘记了接水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忘记了适可而止,心思停留在从外面不断获取上。老子用水满则溢的道理告诫世人,欲壑难填,有些事情贪多了一定会出问题,因此“持而盈之”用在人生层面上也就表现为自满自骄的含义。在这里,“不如其已”的“已”是停止、适可而止的意思,日子安康,事业有成,若能知足常乐,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大的幸福。可总有人为了追求更高更好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直到有天累病了,才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为了遥不可及的“更好”,我们把现实中的“好”给扼杀和抛弃了。所以如果我们不停地追求一己之欲,最终只会落得得不偿失的后果。
本章第二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中的“揣”字是个多音字,在本章它读zhuì,是捶击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了使利器保持锋利的状态而持续不断地捶击它,是很容易使之崩裂甚至折断的,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长保了。尖锐的东西不仅容易伤害别人,而且自身也会受到伤害。就像孩子削铅笔,如果把铅笔削得尖尖的,写字的时候笔尖一定会断掉。有些人说话尖酸刻薄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只图自己痛快,却不知让别人受伤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灾祸的种子。“磨刀怕不利,刀利伤人指”,也强调了过度追求锋利的必然结果。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两句话依然阐述的是“不满”的内容。人对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般人心中希望的都是金玉满堂、大富大贵、升官发财、财源滚滚,但黄金美玉堆满屋室,要想守住它谈何容易?自古就有“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明训。守住财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敛财上,像经商有道被誉为“财神”的范蠡,他三次散尽家财救济百姓,又三次重新发家,这种动态的守财之道才是真正的守。拥有荣华富贵固然可喜,关键是目光及关注点停留在什么地方,若是因自身的荣华富贵而产生炫富、骄横的心理,甚至是恃强凌弱、仗势欺人,那必然会招致大家厌恶与憎恨,这就涉及人心向背的问题了,有道是“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在《论语》中,曾记载子贡去请教孔子:“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人,人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子贡的这种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并没有给子贡打高分,只是说“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意思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然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而依然崇尚礼节的人,还差一点。这种礼,就是富而不骄,贵而不傲,永葆平凡和真实。正所谓“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人生事,无非如此。
老子在这一章重点写盈、锐、满、骄所带来的祸患。“盈”是指充满、过度的意思,在世俗观念上很多人都认为“盈”应该是我们追求成功的目标,但道家的哲学中“盈”却带有负面含义,这和前面第四章中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含义一样,因为既然已经“盈”了“满”了,哪里还会有多余空间呢?文中的金玉满堂是钱财方面的“盈”,自锐自满自骄是心理方面的“盈”,而“持盈”自满,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终将不免倾覆之患。“不盈”就是不求自满,给自己保留一些弹性的空间。
不求“盈”,就要“退”。自古斗转星移,夜长破晓,阴晴寒暑,秋去冬来,这些是大道,是自然界“功遂身退”的现象。而老子所说的“功遂身退”并不是功成名就之后彻底消失,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极端行为,老子哲学中丝毫没有避世的思想,他仅仅是告诉我们,天道是为万物做事却隐藏在其背后,让这个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则去运转。我们要效仿天道的做法,功成之后不把持,不据有,不居功自傲,不自我膨胀,而是收敛意欲,含蓄动力,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得靠后一些。由此来看,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积极有为之后的淡然、超脱。
在本章中,老子通过四种社会现象揭示出“盈”与“不盈”的辩证法,体现了物极必反的法则。有道是“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任何事物都有其最强壮或鼎盛的时期,当到达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规律,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轮凝固不变的满月,世间也不可能有永远处在生命巅峰的完人。道家更看重建功立业后的态度,强调功成名就后的退隐和不争。功成不居和功遂身退不仅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抉择和政治智慧,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生命境界,而能及时身退的人,是明白人,是懂得人生真谛的人。
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完美,不过是在生活中懂得取舍罢了。老子通过本章告诉我们,求得而不贪得,成功而不贪功,凡事知进更要知退,善争更要善让,懂得含蓄收敛,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一种平衡、全面的观念,体现着一个人的自律,充满了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格魄力和人生智慧。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宋丹丹老子告诉我们,守护灵魂与坚守大道,能不分离吗?结聚气息以追求柔顺,能保持婴儿的状态吗?涤除杂念而深入观照,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而不有意作为吗?天赋的感官接触外物,能像雌性一样安静吗?明白通晓各种奥妙,能够不用智巧吗?
陈大明这一章的表达很特殊,老子直接用六个问句来说明修身治国的道理,而且用的是他常常使用的比喻手法,把深刻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第一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动词词头,无实义。营魄,魂魄,形气,这里指精神。抱一,合一,指魂和魄合而为一,符合道的要求。意思是守护灵魂与坚守大道,能够合而为一,永不分离吗?也就是要追求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
第二问: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同“抟气”,集气、聚气,把形气和精气结聚在一起。致柔,保持住人始生时候柔弱的状态。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那样精充气和吗?意思是婴儿赤诚无知,不受外界影响,所以能够保持血气畅行、无欲无求、精充气和、柔顺和谐的状态。
第三问: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清扫、排除。玄,深邃、灵妙。鉴,镜子。玄鉴,比喻人的心灵深邃灵妙,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是一种排除心中杂念、深入静观的境界。这里的“玄鉴”实为“鉴玄”,也就是去除杂念,静观大道。无疵,没有任何瑕疵,干干净净。比喻内心澄明透亮的状态。
第四问: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关爱百姓,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四问老子就从前三个问句的修身养性层面推及到了执政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治理国家的层面。
第五问: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人体天生的自然门户,指眼、耳、口、鼻、心等,引申为自然变化的本原。开阖,感官的动作行为,指看、听、说、吃、闻、喜、怒、爱、憎等,引申为开启闭合,也就是动静、变化。这里是指天地之间阴阳相推、变化无穷的自然现象。能为雌乎:为雌,守雌,指守静以应,比喻柔弱宁静。雌,雌性、母性,引申为退让、柔弱。老子在这里强调治理国家应贯彻知雄守雌的策略思想,与第四问是相承接的。
第六问: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明白,通晓。四达,周遭、四面八方。意思是明白事理,通晓奥妙。能无知乎:知,智术、智巧。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用智术、智巧与百姓斗心眼,用套路控制百姓,而应在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下,不断地为百姓谋福利。在老子看来,不用智术、智巧治国合乎大道,用智术、智巧治国违背大道。这与第四、第五问仍然是相呼应的。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6492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